姓  名:谭仁祥
技术职称:南京大学教授
电子邮件:rxtan@nju.edu.cn



学习经历:
2001年1月-2001年11月:美国加州大学海洋研究院W. Fenical实验室访问教授。
1995年1月-1995年11月:瑞士洛桑大学药学院K. Hostettmann实验室访问教授。
1989年3月-1990年8月: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完成博士论文,获博士学位(由兰州大学授予),导师:F. Bohlmann 教授。
1986年9月-1989年2月:兰州大学化学系天然有机化学方向的博士生。导师:朱子清、贾忠建教授。
1983年9月-1986年8月:中国药科大学天然产物化学方向的研究生,获硕士学位。
1979年9月-1983年8月:在中国药科大学药学系学习, 获学士学位。


工作经历:

2002年2月:南京大学校长助理。
2006年11月-2007年10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院长(代)。
2000年12月:南京大学功能生物分子研究所所长(兼)。
1999年1月-2002年2月: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
1999年11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1996年1月-1999年1月:南京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主任。
1995年12月:南京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博士生导师。
1994年4月:南京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教授。



已在《Nat. Commun.》、《Chem. Rev.》、《Angew. Chem. Int. Ed.》、《J. Am. Chem. Soc.》等刊物上发表论文近260篇;主编《植物成分分析》、《植物成分功能》、《功能海洋生物分子——发现与应用》、《甾体化学》;申报专利21件(授权15件)。获200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7年“Natural Product Reports Lecture Award”(英国皇家化学会,每年提名授奖一项)等重要奖项。

论文:

1. W. Fang, S. Ji, N. Jiang, W. Wang, G. Y. Zhao, S. Zhang, H. M. Ge, Q. Xu, A. H. Zhang, Y. L. Zhang, Y. C. Song, J. Zhang, R. X. Tan*. Naphthol radical couplings determine structural features and enantiomeric excess of dalesconols in Daldinia eschscholzii. Nat. Commun. 2012, 3, 1039 doi10.1038ncomms2031.
2. Y. L. Zhang, J. Zhang, N. Jiang, Y. H. Lu, L. Wang, S. H. Xu, W. Wang, G. F. Zhang, Q. Xu, H. M. Ge, J. Ma, Y. C. Song, R. X. Tan*, Immunosuppressive polyketides from mantis-associated Daldinia eschscholzii. J. Am. Chem. Soc. 2011, 133, 5931–5940.
3. Y. L. Zhang, H. M. Ge, W. Zhao, H. Dong, Q. Xu, S. H. Li, J. Li, J. Zhang, Y. C. Song, R. X. Tan*. Unprecedented immunosuppressive polyketides from Daldinia eschscholzii, a mantis-associated fungus. Angew. Chem. Int. Ed. 2008, 47, 5823–5826.
4. H. M. Ge, H. Sun, N. Jiang, Y. H. Qin, H. Dou, T. Yan, Y. Y. Hou, C. Griesinger*, R. X. Tan*, Relative and absolute configuration of vatiparol (1 mg): a novel antiinflammatory polyphenol. Chem. Eur. J. 2012, 18, 5213–5221.
5. H. M. Ge, W. Yan, Z. K. Guo, Q. Luo, R. Feng, L. Y. Zang, Y. Shen, R. H. Jiao, Q. Xu, R. X. Tan*. Precursor-directed fungal generation of novel halogenated chaetoglobosins with more preferable immunosuppressive action. Chem. Commun. 2011, 47, 2321–2323.
6. H. M. Ge, W. Y. Zhang, G. Ding, P. Saparpakorn, Y. C. Song, S. Hannongbua, R. X. Tan*. Chaetoglobins A and B, two unusual alkaloids from endophytic Chaetomium globosum culture. Chem. Commun. 2008, 5978–5980.
7. H. W. Zhang, W. Y. Huang, J. R. Chen, W. Z. Yan, D. Q. Xie, R. X. Tan*. Cephalosol, an antimicrobial metabolite with an unprecedented skeleton from endophytic Cephalosporium acremonium IFB-E007. Chem. Eur. J. 2008, 14, 10670–10674.
8. H. M. Ge, W. H. Yang, Y. Shen, N. Jiang, Z. K. Guo, Q. Luo, Q. Xu, J. Ma, R. X. Tan*. Novel and immunosuppressive resveratrol aneuploids from Hopea chinensis. Chem. Eur. J. 2010, 16, 6338–6345.
9. A. H. Zhang, N. Jiang, W. Gu, J. Ma, Y. R. Wang, Y. C. Song, R. X. Tan*. Characterization, synthesis and self-aggregation of (-)-alternarlactam, a novel fungal cytotoxin with cyclopentenone and isoquinolinone scaffolds. Chem. Eur. J. 2010, 16, 14479–14485.
10. L. Lin, R. X. Tan*. Cross-kingdom actions of phytohormones: a functional scaffold exploration. Chem. Rev. 2011, 111, 2734–2760.


专著:

1. 谭仁祥主编,王剑文副主编. 《甾体化学》,化学工业出版社,北京,2008(43.6万字)。
2. 谭仁祥主编,石建功、郭跃伟、徐琛副主编. 《功能海洋生物分子——发现与应用》,科学出版社,北京,2007(110.9万字)。
3. 谭仁祥主编,王剑文、徐琛、崔贵友副主编. 《植物成分功能》,科学出版社,北京,2003(110.3万字)。
4. 谭仁祥主编,孟军才、陈道峰、焦庆才副主编.《植物成分分析》,科学出版社,北京,2002(100.6万字,2004年再版)。


专利:

1. 谭仁祥、毕淑峰、梅亚宁、宋勇春、郭也、李方. 新大环内酯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发明专利号:201210027900.1。
2. 谭仁祥、汪伟、宋雅男、沈薇、宋勇春. 一种单一型黑色素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发明专利号:201110099493.5。
3. 谭仁祥、张爱华、谷文、宋勇春、王玉蓉、胥苏海. 一类交链孢菌生物碱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发明专利号:201010180422.3。
4. 谭仁祥、宋勇春、乔红运、梅亚宁、刘敏、吴琦. 汉城链霉素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发明专利号:201010180437.X。
5. 谭仁祥、史大华、吴俊华、宴志强、张丽娜、王玉蓉. 4′,5-二羟基-7-[4-(N,N-二乙氨基)丁氧基]异黄酮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发明专利号:201010573851.7;证书号:第1025266号。
6. 谭仁祥、章华伟、黄午阳、陈菁蓉、谢代前. 一种顶头孢菌素及其制法和用途. 发明专利号:2008 1 0020996.7;证书号:第753083号。
7. 谭仁祥、徐强、张应烙、赵蔚、黎书华. 一类炭壳菌聚酮及其制法与用途。发明专利号:200710191967.2;证书号:第816924号。
8. 何兰、张文生、孔阿静、孟翔、谭仁祥、裴强. 黄烷类化合物及其用途. 发明专利号:2005 1 0134209.8;证书号:第576586号。
9. 徐强、谭仁祥、吴雪丰. 烟曲霉文丙在治疗免疫性肠炎及相关免疫性疾病中的应用. 发明专利号:2005 1 0038632.8;证书号:第373869号。
10. 谭仁祥、吴俊华、徐琛、陈运喜、李洪森、李方、周添. 一种鸢尾的医药用途. 发明专利号:2006 1 0040333.2;证书号:第535870号。
11. 谭仁祥、吴俊华、朱海亮. 一种鸢尾甙元的制备方法. 发明专利号:2006 1 0040334.7;证书号:第535871号。
12. 谭仁祥、王世范、李洋、吴俊华. 染料木素衍生物及其制法和用途. 发明专利号:2004 1 0041157.5;证书号:第360268号。
13. 谭仁祥、朱海亮、黄险峰、徐琛. 一类白藜芦醇的衍生物及其制法和用途. 发明专利号:2006 1 0038063.1;证书号:第341499号。
14. 谭仁祥、徐强、赵颖、刘俊彦、王俊. 烟曲酶文丙在抗炎免疫抑制药中的应用. 发明专利号:2003 1 0112694.X;证书号:第275647号。
15. 高向东、谭仁祥、杨晓兵、孙诚. 一种多糖及其制法和用途. 发明专利号:2003 10106520.2;证书号:第281958号。
16. 谭仁祥、纪莉莲、王蒙、王剑文. 果蔬保鲜剂及其制法. 发明专利号:03 1 32045.7;证书号:第242987号。
17. 谭仁祥、杨宇民、吴俊华、王剑文. 一种病原微生物滤杀材料及其制法. 发明专利号:03 1 31867.3;证书号:第232976号。
18. 谭仁祥、徐琛、罗兰、李洋、戈惠明. 芦荟多糖的提取分离方法. 发明专利号:02 1 48422.8;证书号:第160609号。
19. 谭仁祥、高向东、邱郑、刘常宏、唐海秋、何兵. 海洋真菌炭团菌多糖及其提取方法和用途. 发明专利号:01 1 13557.3;证书号:第125427号。
20. 谭仁祥、罗兰、蒋京广、刘利根、陈俊华. 乌苏酸在制备治疗抑郁症的药物中的应用. 发明专利号:00 1 36513.4;证书号:第122624号。
21. 陈颢、张伟云、谭仁祥、夏仲豪、汪水娟. 沙蚕激酶及其提取方法和用途. 发明专利号:98 1 11280.3;证书号:第90067号。



1. 海洋微生物先导化合物的发现与优化【国家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主题项目,通过实施方案论证】。
2. 天然药源分子及其新作用特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600万】。
3. 特境及不可培养微生物产生的新活性物质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00万】。
4. 共生菌来源的新抗生素研究【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学者攀登项目,100万】。
5. 调控Toll样受体的新共生菌产物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260万】。



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ellow);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二届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Natural Product Reports》、《Current Medicinal Chemistry》等SCI刊物(顾问)编委。



https://life.nju.edu.cn/trx/list.htm